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九校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卓越大学联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创始成员,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是首批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的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学校始建于1920年,创办名称是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后历经中俄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时期,1928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有哈尔滨、威海、深圳三个校区;本部校园面积5212.35亩,建筑面积248万平方米;下设24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97个;专任教师2987人,在校学生35714人。
教育教学
师资队伍
截至2020年7月31日,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为4165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1337人,占32.1%,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683人,占教师总数的40.4%。现有两院院士3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3人,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6人、青年拔尖人才2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2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2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4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4个。
国家教学名师:蔡惟铮、张少实、唐朔飞、游宏、王焕定、孙毅、邓宗全、吴建强、谈和平
两院院士姓名 | 院士类别 | 聘任类别 | 所在系部 |
---|
刘永坦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宋健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王光远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土木工程学院 |
谢礼立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土木工程学院 |
黄文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航天学院 |
李圭白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
梁维燕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傅恒志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林尚扬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王仲奇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张杰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
陈清泉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蔡鹤皋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机电工程学院 |
梁骏吾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化工学院 |
沈世钊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土木工程学院 |
杜善义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航天学院 |
曾广商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机电工程学院 |
余梦伦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兼职 | 航天学院 |
何镜堂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建筑学院 |
王子才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航天学院 |
秦裕琨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欧进萍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土木工程学院 |
赵连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陈予恕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航天学院 |
方滨兴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王国栋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王家骐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兼职 | 航天学院 |
冯守华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兼职 | 基础与交叉科学研究院 |
周玉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任南琪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
栾恩杰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航天学院 |
高文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吕跃广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理学院 |
韩杰才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专职 | 航天学院 |
吴伟仁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航天学院 |
邓宗全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机电工程学院 |
谭久彬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
段广仁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专职 | 航天学院 |
曹喜滨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航天学院 |
马军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环境学院 |
冷劲松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专职 | 航天学院 |
刘宏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机电工程学院 |
梅洪元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建筑学院 |
学科建设
据2019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哈工大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9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6个。
2013年1月,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2017年12月,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位列A+档(前2%);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位列A档(2%~5%);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光学工程、软件工程、城乡规划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9个学科位列A-档(5%~10%)。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12个学科位列B档,食品科学与工程等7个学科位列C档,位于A类学科数占参评学科总数比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六位。
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哈工大有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材料科学进入全球前1‰行列,工程学学科连续多年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行列。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光学、电机与电器、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飞行器设计、环境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社会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机械、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交通运输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金融、应用统计、翻译、社会工作、建筑学、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工程管理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物理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先进装备制造科学学科群、城乡建筑可持续发展学科群、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光学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院系概况
据2021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哈工大(本部)下辖24个学院,开办97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
2022年2月,学校新增经济学专业、整合科学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增材制造工程专业、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智能体育工程专业、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专业。
院系名称 | 专业名称 |
---|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 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空间科学与技术、复合材料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信息对抗技术 |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广告学(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统方向) |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仪器方向) |
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学院 | 数学类(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硕连读培养) |
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院 | 物理学类(包含应用物理学、核物理)(本硕连读培养) |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 |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社会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 |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生物信息技术 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 |
|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 | 化学类(材料化学、化学)、功能新材料与化工类(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双学位培养)、英语、俄语(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双学位培养)、俄语、日语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类(包含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本硕连读培养) |
教学建设
英才学院
英才学院为哈工大对拔尖本科学生实施“精英教育”的荣誉学院,其学生来源于学校当年录取的优势专业的高分考生,涵盖机械、电气、信息、材料、土建、航天、力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共计40余个专业,招生规模为工大当年新生录取总数的5%。
培养模式:本研连读、过程分流。学制为“4+2+x”年(x是修读博士学位年限)。每学期结束进行综合考评,合格者才能继续保留读研资格。1-2年级重点考核学习能力和外语水平,3-4年级重点考核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院实行导师制,二年级为全体学生配备导师,参与导师指导的科研活动、外事活动和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接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奖学金:英才学院人民奖学金的覆盖率全校最高,每学期获奖人数约为学院学生总数的70%。此外每年度还有一批特殊奖学金、助学金的名额。
课程教学:英才学院执行独立的培养方案,按照“大类培养+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模块化方式设置基础平台课。
国际化交流:英才学院负责全校本科生国际化交流的学生选派和海外交流奖学金的评选工作,能够为学生提供联合培养、短期交流、游学参观、国际会议、海外实习等各类交流学习机会,同时会对英才学院的学生给予更加优惠的选拔政策。
科技创新:英才学院通过创新文化引领、制度机制保障、宣传发动、平台体验和总结表彰五个途径,鼓励学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致力于原创性成果的研究。据2017年1月英才学院官网信息显示,近三年来,学院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共获得国际级奖项51人次,国家级奖项89人次,省级奖项279人次。
2021年5月17日,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未来技术学院。
质量工程
据2018年5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国家精品课程2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2014年,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动漫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工程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焊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国家级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力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机械基础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数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微电子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中心、飞行器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土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应用物理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高端装备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能源动力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精品课程:材料力学、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力学、机械原理、大学化学、电工学、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力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原理、水质工程学、数据结构与算法、C语言程序设计、集合论与图论、金属工艺学、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机械设计、传热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AD/CAM技术基础、工程训练、工程流体力学、电路、会计信息系统、物理光学、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会计信息系统、机械设计、污染控制微生物学、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技术基础、物理光学、电工学、单片机原理、电路、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机械原理、工程训练、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集合论与图论、管理信息系统、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水质工程学、大学化学、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结构力学
国家级教学团队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授予时间 |
---|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邓宗全 | 2007 |
力学课程教学团队 | 张少实、王焕定 | 2008 |
电气工程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蔡惟铮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唐朔飞 |
热能动力类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谈和平 | 2009 |
大学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强亮生 |
七校联盟
2017年6月,工信部所属7所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发起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G7联盟)。
科学研究
创新单元
据2019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哈工大拥有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国际联合中心/科技合作基地,3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
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寒区低碳建筑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寒区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国防科技工业焊接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国防科技工业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类别 | 名称 | 审批部委 |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科学技术部 |
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 金属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
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
可调谐(气体)激光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
空间环境材料行为及评价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快速响应小卫星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科研成就
据2020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哈工大参与了探月工程等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4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学校先后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一号”“试验三号”“快舟一号”“快舟二号” “紫丁香二号”卫星,创下了中国国内高校研发小卫星五战五捷的纪录。
有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研究、空间机械臂技术、星地激光链路试验、快舟星箭一体化技术、神光III激光装置中的靶场光电及控制系统等7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技术与装置”“星地激光链路系统技术”分获2006年度、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刘永坦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攻克了KM6、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等多项技术难关。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号系列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学校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为此,哈工大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是全国唯一的高校单位。2012年,哈工大荣获“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纪念奖牌”。
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首次实现了激光全自动束靶耦合引导,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第一支登上春晚舞台的大学生机器人舞蹈队,实现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让中国艾滋病结构生物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成功发射的“龙江二号”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首次揭示了人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结构、在免疫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发现,正在建设中国首个用于模拟太空极端环境的大科学工程,一大批成果助力“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首飞、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等重大任务,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等多个奖项。
2022年4月1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布消息,由该校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航空航天信息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加拿大瑞尔森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在学术期刊《科学·机器人》(Science Robotics)上发表题为“玉兔二号”月球车2周年的月球背面移动与科学探索(A2-year locomotive exploration and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the lunar farside by the Yutu-2 rover)”的封面论文。团队成员根据月球车车轮与月面作用的信息和地面力学模型估计了月壤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月壤风化层的承压特性与地球上的干沙和沙壤土类似,与美国阿波罗计划中的典型月壤相比具有更强的承压特性。
202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形状记忆智能展开结构技术”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名单。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到2016年底,哈工大图书馆已拥有传统型馆藏340万册/件,电子图书279万种,132个数据库。其中:文摘数据库14个,外文全文数据库45个,中文数据库26个,中文电子书6个,外文电子书14个,多媒体资源6个,发现系统2个,免费电子资源19个,包括各种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各类权威的专业学会出版物全文数据库。图书馆自建了2003年以来的哈工大学位论文全文特色库,并开始筹建国防工程文献特色库。馆藏文献信息已形成与学校院系设置相适应的多学科、多语种、多载体、综合性资源体系。图书馆(一区)藏书以工科为主,理工、管理学科相结合,图书馆(二区)藏书以土木工程、市政与环境工程、交通工程及基础学科为主,建筑分馆藏书以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为主,同时各馆均兼有人文社科等学科的藏书。
学术期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科学文摘》(INSPEC)、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ST)、美国《数学评论》(MR)、德国《数学文摘》(ZMATH)、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中国国内外检索数据库列为刊源期刊;2002、2005年连续荣获第二、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6、2008、2014年分别荣获第一届、第二届、第五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08、2014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2、2013、2014、2015年荣获中国知网“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被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技文献速报(CBST)、俄罗斯AJ等著名检索数据库收录,同时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2年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源刊。
《材料科学与工艺》
《材料科学与工艺》是中文核心期刊,被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美国《美国材料文摘》(MA)、美国《工程材料文摘》(EM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中国国内外重要期刊数据库收录。
《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自2003年起入选如下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7~2010);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美国《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 host)。
此外,哈工大还主办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管理科学》、《建筑管理现代化》、《节能技术》、《电脑学习》、《公共管理学报》、《中外企业家》、《环境社会学(内部交流)》等科技类、社科类期刊。
社会评价
学校排名
学校排名榜单 | 名次 | 中国内地名次 |
---|
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 | - | 12 |
2021QS世界大学排名 | 260 | - |
2020年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 | 19 | - |
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 | - | 11 |
2019金砖国家大学排名 | - | 10 |
2018UsNews世界大学排名 | - | 10 |
领导关怀
2020年6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合作
国际交往
据2020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哈尔滨工业大学已经和45个国家和地区的435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罗格斯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项目;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法国里昂应用科学院、爱尔兰都柏林国立大学、丹麦工业大学、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22所欧盟高校签署了学生、教师互换协议;与澳大利亚G8联盟高校保持着密切学术合作;与日本、韩国高校的学术合作进一步深化。
2011年2月,教育部批准在该校设立“哈工大中俄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基地”。同时,哈工大牵头联合中俄29所精英大学成立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简称“阿斯图”),先后成功举行中俄阿斯图成员院校开放日、中俄阿斯图机器人创新及展示大赛、中俄阿斯图友谊火车计划、阿斯图中俄大学生小卫星青年研习营、阿斯图相聚圣彼得堡、阿斯图冰雪大联欢等活动。2013年,阿斯图总部落户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承载这一项目建设的哈工大青岛科技园正式奠基,签署了《青岛宣言》。据2020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通过阿斯图平台,两国青年参与活动交流累计逾5万人次。
此外,哈工大先后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普渡大学、伊力诺依理工大学、宾州州立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成功地申请到了欧盟第七框架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与法国巴黎六大、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英国伦敦学院大学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等15所欧盟高校签署了学生、教师互换协议。加入了中欧工程大学联盟、中美大学校长论坛,成功举办东北亚学生模拟联合国、第五届研究生CSC奖学金说明会、中澳教学法研讨会、中加联合培养博士生论坛等活动,在科研、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已经全面展开。
学生交流
学校通过联合培养、交换学生、学生实习、学生联谊(夏令营等)、国家公派研究生(CSC)等形式加大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力度。
据2015年6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以每年150人的速度在递增,2014年达到1881人,其中本科生959人,交换学生、联合培养及短期出访的学生达1030人;2008年至2011年连续四年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学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14年,CSC优秀本科生项目该校获批30个项目,106个名额,全年共派出83人;成立学生国际交流协会(HICA),举办世界文化节、美国周、俄罗斯宣传日、模拟联合国等活动。
科研合作
哈工大设立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用于资助举办国际会议、聘请高水平海外专家、参加各种国际学术活动等。出台了“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聘请海外教授兼任哈工大博士生导师”、“聘请外国合约专家”、“首席国际学术顾问计划”等一系列政策。
2014年,该校获批高端外国专家项目7项,“111计划”引智基地数量达到6个。依托“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学校与丁肇中教授团队已达成科研合作协议,签署关于空间粒子物理研究合作备忘录,在大科学工程所涉及到的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参与“2011计划”国际合作部分工作;2015年度申报外专项目76个,提交成果20项,2015年度外专经费同比增长6.98%;2015年至2017年为该校“国际项目建设年”。
来校留学
2014年,共有来自115个国家的2300名长短期留学生在该校就读,其中,学位生1066名,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国别数、学位生数、硕博率达63.8% 。同时,“世界手牵手”中外学生文艺晚会、“留动哈工大”中外学生阳光趣味运动会、“哈工大星”中外优秀学生夏令营等活动已打造成哈工大中外学生活动品牌。
所获荣誉
2021年5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定点扶贫工作办公室荣获2019—2020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22年2月14日,被教育部评选为“双一流”建设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