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Donghua University),地处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牵头高校、“111计划”、“双万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首批28所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之一,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创始成员。
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2年张謇创办的南通纺织染传习所。1951年建校,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由交通大学纺织系等华东、中南、西南高校纺织院系合并组成,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
截至2021年11月,东华大学有松江、延安路和新华路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设有17个学院(部),59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有本科生14244人,硕士研究生6627人,博士研究生1265人,学历留学生705人;有教职工2320人,专任教师1416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部)和钱宝钧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本科专业59个,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九大学科门类。
学院 | 四年制本科专业 | 学位授予门类 |
|
东华大学理学院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理学 |
统计学 |
应用物理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 法学 | 法学 |
教育技术学 | 教育学 |
公共关系学 | 管理学 |
行政管理 |
传播学 | 文学 |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 | 纺织工程 | 工学 |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
功能材料 |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表演 | 艺术学 |
|
|
|
|
|
|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 金融学 | 经济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会计学 | 管理学 |
会展经济与管理 |
旅游管理 |
|
|
电子商务 |
物流管理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财务管理 |
工商管理 |
市场营销 |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工学 |
工业设计 |
智能制造工程 |
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子信息工程 |
通信工程 |
自动化 |
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 轻化工程 |
生物工程 |
应用化学 | 理学 |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工学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 | 英语 | 文学 |
日语 |
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安全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软件工程 |
网络工程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 | 理学 |
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汉语言(仅招收留学生) | 文学 |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 | |
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东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 |
东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 —— |
东华大学体育部 | —— |
东华大学MBA教育中心 | —— |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2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学校共有2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上海高校I类高峰学科。
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获评A+,继续名列第一;8个学科位于前30%。纺织科学与工程Ⅰ类高峰学科在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第一阶段建设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化学、工程学、数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7个学科入围ESI世界前1%。工科学科领域进入ARWU(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大学排行榜)世界大学排名前150强。MBA教育通过AMBA认证,蝉联“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排行榜”第11位。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设计学、数学
专业学位博士点:机械、能源动力、材料与化工
一级学科硕士点: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数学、物理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公共管理、科学技术史、系统科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固体力学
专业学位硕士点:金融、国际商务、翻译、工商管理(含MBA、EMBA)、公共管理、工程管理、会计、艺术、应用统计、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医药
“双一流”建设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服装科学与工程、染整科学与工程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材料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材料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含纺织工程、服装)、染整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设计艺术学
上海市一流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设计学
上海I类高峰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
东华大学是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暨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理事会成员与协同共建单位,是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项目“上海智能电子与系统研究院”协同共建单位,“设计学”、“智能电子与系统”通过协同平台开展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序号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位次百分比 |
1 | 0821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A+ | 前2%或前2名 |
2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0%~20% |
3 | 1305 | 设计学 | B+ |
4 | 0802 | 机械工程 | B | 20%~30% |
5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B |
6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B |
7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B |
8 | 1202 | 工商管理 | B |
9 | 0703 | 化学 | B- | 30%~40% |
10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B- |
11 | 0835 | 软件工程 | B- |
12 | 0701 | 数学 | C+ | 40%~50% |
13 | 0814 | 土木工程 | C+ |
14 | 0712 | 科学技术史 | C | 50%~60% |
15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C |
16 | 1301 | 艺术学理论 | C |
17 | 1304 | 美术学 | C |
18 | 0702 | 物理学 | C- | 60%~70% [81] |
19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C- |
20 | 0831 | 生物医学工程 | C- |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月,全校教职工2230人,专任教师1416人(截至2019-2020学年,研究生导师1152人,博士生导师353人,专职院士2人,兼职院士14人,“万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50余人,其他高级职称教师900余名,共有4个国家级/市级教学团队。201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2年,机电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专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友尚(双聘)、褚君浩(双聘)、赵进才(双聘)、李大潜(双聘)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翔(专职,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周勤之(专职,机械工程学院)、俞建勇(专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浩(双聘)、李伯虎(双聘)、刘源张(双聘)、柴天佑(双聘)、谭建荣(双聘)
东方学者:史向阳、陆昌瑞、王宏志、蔡正国、左伟伟、杨建平、于剑
外国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程正迪、俄罗斯工程院院士KirillE.Perepelkin、欧洲科学院院士Michel Marie Deza、匈牙利科学院院士Julius.Vancso、美国工程院院士CoraleL.Brierley、美国工程院院士雷伊·鲍曼
国家级、市级教学团队列表团队名称 | 领衔老师 | 级别 |
轻化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 何瑾馨 | 国家级 |
纺织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邱夷平 | 国家级\市级 |
纺织工程教研室教学团队 | 郁崇文 | 国家级\市级 |
决策支持系统教学团队 | 宋福根 | 市级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2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特色专业10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7个,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8个,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专业1个;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上海市软件人才联合培养基地3个,上海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1个,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1个。截至2018年底,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双语课程3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2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69门,上海高校市级全英文示范性课程15门,上海高校市级优质在线课程5门。截至2018年1月,构建了国家级、上海市级、校级和院级四级产学研联合培养实习实践基地224个,其中包括2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上海市级示范级实习实践基地、10个上海市级实习实践基地。
学校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首批入选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计划”,并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获“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等荣誉称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入选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易班工作站入选全国高校十佳易班工作站。
国家特色专业纺织工程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轻化工程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日语 | 应用物理学 | 环境工程 |
功能材料 |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
|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纺织工程 | 机械工程 | 轻化工程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环境工程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软件工程 | 网络工程 |
电子信息工程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自动化 |
|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环境工程 | 纺织工程 | 自动化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机械工程 |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 | 轻化工程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环境工程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自动化 | 电子商务 |
纺织工程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应用化学 | 工业设计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 环境设计 |
|
|
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软件工程 | 应用物理学 |
国家级众创空间:“尚创汇”众创空间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东华大学—上海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又名东华万瑞智慧医疗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和瑞金医院合作共建)、东华大学—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东华大学—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纺织教育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管理决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走进乡村的生态设计教育与实践》、《校校合作,校企联手,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素质应用型涉农电子商务人才》、《高等棉花与棉纺织加工技术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上海纺织(集团)公司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委员会培训机构和考核基地:分析测试中心
中华传统服饰版权综合服务平台:上海汉服版权中心
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专业:传播学
上海市软件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众恒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高雅艺术进校园”上海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上海大学生服饰艺术实践基地
首批上海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东华大学文创实践基地
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市级培训基地:上海市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培训平台:全国纺织服装企业人才培训中心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培训平台:全国纺织服装师资培育与专业发展中心
上海高校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陈闻时装艺术工作室
上海高校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非遗传承之服饰研究及创新设计
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市高校授权鉴定机构:上海高校电子商务类职业资格鉴定所
国家级精品课程 | 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 | 纺织材料学 | 服装设计 |
机织学 | 染整工艺原理 | 高分子化学 |
纺纱学 | 针织学 | 环境监测 |
非织造学 | 服装结构设计 | 决策支持系统导论 |
国家级视频公开课 | 纺织的科技奥秘——纺织专业导论 | 时装奢侈品牌设计探秘 | 现代企业决策与仿真 |
国家级资源共享课 | 环境监测 | 纺纱学 |
|
国家级双语课程 | 机织学 | 纺织材料学 | 针织学 |
上海市精品课程(部分) | 自动控制原理 | 染料化学 | 高技术纤维 |
机械原理 | 服装材料学 | 消费行为学 |
软件工程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客户关系管理 | 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 | 大学英语口语 |
数据库系统原理 | 财务管理 |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 |
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 | 室内纺织品专题设计 | 新型纺纱技术 |
化工原理实验 | 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 | 纺织品整理学 |
纤维化学与物理 | 生物工艺原理 | 工业通风 |
信号与系统 |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 暖通空调设计及软件应用 |
运作管理 | 礼仪学 | 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 |
通信电子电路 | 供应链管理 | 流体输配管网 |
自动检测技术 | 材料科学实验 | 暖通空调 |
创新设计思维 | 表明活性剂化学及应用 | 健身排舞 |
攀岩 | 大学心理健康 |
|
上海高校市级全英文示范性课程 | 针织学 | 消费行为学 |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 |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国际企业管理 | 高分子科学导论 |
纺织材料学 | 非织造学 | 纺纱学 |
机织学 | 纺织经济概论 | 跨文化管理 |
市场营销学 | 商务统计学 | 零售管理 |
上海高校市级优质在线课程 | 创业决策 | 纺织品整理学 | 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 |
金融风险管理 | 纺纱学 |
|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1月,新世纪以来,入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截至2018年8月,东华大学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列全国高校第30位,获省部级教学成果130余项。2018年,学校获国家级规划教材15种22本,部委级规划教材257本,有四个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社会评价
在2016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东华大学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34位、上海高校第6位。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1年11月,东华大学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
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眼镜玻璃搪瓷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轻工业珠宝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纤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创新引智基地、纺织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产业用纺织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先进玻璃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与民用航空复合材料东华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东华大学轻质结构复合材料研究所三位一体建设)
教育部其它研究中心: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研究中心(东华大学)
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东华大学“城市创意经济与创新服务”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纺织行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实践研究基地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轻质结构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国际联合实验室:先进纤维与低维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
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协同创新中心、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单位)、上海纳米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单位)、上海航天工艺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共建)、上海仓储物流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精星仓储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共建)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建科研机构:上海市现代纺织前沿科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批建科研机构:上海联合电子商务研究所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共建科研机构:时尚传播与上海市国际时尚之都建设研究中心
中共中央编译局共建科研机构:中共中央编译局·东华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中心
校级科研机构:东华大学研究院、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新型面料快速反应中心、21世纪绿色纤维开发中心、化纤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药用纺织材料技术开发中心、车用纺织材料开发中心、建材用纺织技术开发中心、农用纺织材料技术开发中心、土工合成材料技术开发中心、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地毯装备研究中心、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纺织科技创新中心、时尚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莎士比亚研究所、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平台、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
综合服务平台:东华大学上海环东华时尚创意中心、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上海设计之都公共服务平台:上海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服务平台
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项目: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服务基地、海派时尚流行趋势公共服务平台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重大项目:基于云计算的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基地、文化时尚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基地
国家检验检测机构:东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华大学-上海石化联合创新实验室: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向“东华大学-上海石化联合创新实验室”(首期为5年)投入不少于500万元,用于双方联合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并向东华大学捐资200万元,设立“东华大学上海石化奖学金”。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5月,学校产学研合作项目达5000余项;科研项目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近两年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项,国际专利授权数量、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截至2020年1月,21世纪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9项。大批科研成果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军事、重大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为“天宫”“天舟”“北斗”“天通”“嫦娥”做出贡献。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组建。
东华大学孙以泽团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外飘带(外壳)的关键制造技术提供方。教授孙以泽领衔的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和上海市“教育先锋号”团队,长期致力于纺织装备与控制的科研与教学,此次率领团队攻关了火炬外飘带编织技术。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项目年份 | 获奖项目 |
2000 | 年产100吨莱赛尔纤维的国产化工艺与设备的研究 |
2001 | 高纯粘胶基碳纤维的研制及300kg/y粘胶基碳纤维扩试线 |
2002 | 舱外航天服外层防护材料研究项目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东华大学图书馆重点收藏纺织工程、化学纤维、纺织材料、高分子材料、染整、纺织机械和服饰等书刊资料。特别是馆藏中有纺织、化纤等早期中外文书刊,有些已是孤本。
截至2017年底,馆藏纸质文献216万余册,生均纸质图书数78册,电子书中文累计数210万册,外文累计数9.5万册,数据库89个,中文电子期刊3.7万种,外文电子期刊3万种。
学术刊物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6年创刊,双月刊),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主办的,以纺织科学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的学术性期刊,设有纺织与服装工程、纤维与材料工程、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机械与制造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与管理工程、基础科学等栏目。期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化学文摘(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美国Textile Technology Digest、英国World Textile Abstracts、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俄罗斯РефеРативныйЖурнал(文摘杂志)及中国《中国纺织文摘》等收录。东华大学学报已被列为全国纺织核心科技期刊和上海市核心科技期刊。
《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1984年创刊,双月刊),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主办的,以纺织科学及相关学科为特色的学术性期刊。主要刊登研究论文、理论研究、应用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学术论文。期刊被Elsevier推出的Scopus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AJ))等收录。 [184]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创刊,季刊),是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政治经济学 、法学、语言与文学、管理学 、教育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期刊被Elsevier推出的Scopus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英国《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2016)、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中国服饰》:1973年创刊,由东华大学和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系中国服装协会会刊、国家级期刊。期刊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国际期刊网收录。期刊主要栏目包括:品牌运作、产业数据分析、设计趋势、社产技术、产业热点透视等。
《国际纺织导报》:1997年创刊,由东华大学主办、德国专业出版机构协办的国家级期刊。被万方数据库、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中国知网、维普收录。期刊主要栏目包括纤维与纱线、纤维生产、纺纱、机织、服装、产业用纺织品。
《产业用纺织品》:1983年创刊,东华大学和全国产业用纺织品科技情报站主办,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刊。期刊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主要栏目包括综述、产品开发、研究报告、专论、应用、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热熔胶和粘合衬技术。
《创意经济与管理》: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创意经济委员会和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主办期刊。
《纺织服装教育》(Textileand Apparel Education):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和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共同主办。期刊被期刊主要栏目包括:高教论坛、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学管理、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由东华大学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年刊出版物。
合作交流
对外交流
学校从1954年开始招生外国留学生,是中国政府奖学金、上海市政府奖学金院校。学校与全球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201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2015年,与肯尼亚莫伊大学建立首家纺织服装特色的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持续开展中英人文交流,海派旗袍两度亮相爱丁堡艺术节,英国国务大臣兼妇女及平等事务部长贾斯蒂·格里宁来访。女足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女足组队资格,并代表中国大学生女足完成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出访任务。学校连续两年举办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下中法大学生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学校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日本文化学园等合作举办学位或学历教育项目,其中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举办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评“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已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35所学校签署了学生交流协议。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居全国高校第10位,是首批28所全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之一。学校建立交换生全英文授课平台,选拔优秀学生赴中国以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此外,学校积极推进校友会、基金会和校董会建设。
学术交流
截至2019年11月,东华大学成功举办了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学术会议、第七届自然计算和第八届模糊系统与知识发现国际学术会议、第八届国际薄膜物理与应用会议、第十二届亚洲纺织会议、第25届国际数据工程大会、第四届图像和信号处理国际学术会议、第四届生物医学工程和信息学国际学术会议、美国纤维学会春季年会、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上海国际莎士比亚论坛、中国长三角遗传学大会、第五届先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国际会议、国际纺织生物医用材料大会、中英时尚论坛、第二十届国际时装院校联盟(IFFTI)年会、首届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学术论坛、第二届中欧眼视光科技国际会议、2019国际时尚科创高峰论坛、第六届国际静电纺大会、第四届时尚传播国际论坛等一系列学术会议。2018年,学校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纺织服装教育大会,联合18个国家33所纺织特色高校成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是当前中国参与高校最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率最高的世界纺织类高校联合组织。学校每年承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
学校荣誉
2021年10月,东华大学获2021中国时尚盛典“组委会特别荣誉——时尚机构年度成就。
2021年12月9日,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2年2月,东华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