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简称“东大”,本部位于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高校,为“建筑老八校”之一、卓越大学联盟、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成员。
东南大学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重要历史时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国立中央大学本部原址(今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建立南京工学院。1988年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与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地质学校合并组建新的东南大学。
截至2022年3月,东南大学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总占地面积5888亩;有35个院系,下设3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7个本科专业;有12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5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有全日制在校生36628人;有专任教师32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87人,硕士生导师2422人,两院院士16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2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东南大学下设35个院系、87个本科专业。
院系专业院系设置 | 院系专业 |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 |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制造、机械电子、机械设计、工业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 |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 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 |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智能建造、工程力学 |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 |
东南大学数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 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东南大学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 |
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人工智能 |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 | 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智能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本硕连读) |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材料加工 |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 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社会学、哲学 |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管理学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经济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金融工程) |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日语 |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化学 |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测绘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感知工程 |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法学、工程法 |
东南大学医学院 | 临床医学、医学检验 |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方向) |
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网络空间安全 |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 | 工科试验班(吴健雄班,含东南大学四年制理工科类全部专业) |
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生物工程 |
东南大学体育系 | — |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 — |
东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 |
东南大学微电子学院 | — |
东南大学雷恩研究生学院 | — |
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 | — |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3月,东南大学有专任教师32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79人,正、副高级职称教师2108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287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422人。有两院院士16人,欧洲科学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0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5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2人。2018年,50人次入选2018-2022年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主任委员3人次、副主任委员10人次。
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专职):齐康、黄如、段进、崔铁军、滕皋军、顾宁
师资力量人才分类 | 姓名 |
---|
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专职) | 韦钰、钟训正、李幼平、张耀明、程泰宁、黄卫、缪昌文、张广军、王建国、刘加平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0人,不足) | 陆祖宏、洪伟、尤肖虎、王志功、王炜、戴先中、吴柯、崔一平、王建国、崔铁军、顾忠泽、熊仁根、谢维、黄庆安、徐宝文、田玉平、赵春杰、颜震、李爱群、顾宁、徐春祥、邹国棠、张志珺、陈云飞、高西奇、顾忠泽、孙长银、叶继红、张闻、刘加平、沈宝龙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 | 章名耀、陆佶人、尤肖虎、孙忠良、洪伟、吕志涛、陆祖宏、韦钰、邓学均、黄卫、齐康、童勤义、盛昭瀚、童林夙、汪风泉 |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5人,不足) | 赵春明、李爱群、黄庆安、黄侨、尤肖虎、洪伟、王志功、罗立民、陆祖宏、黄卫、王炜、易红、时龙兴、刘加平、赵春杰、周佑勇、宋爱国、刘松玉、崔铁军、肖睿、高西奇 |
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不足) | 王炜、戴先中、吴镇扬、李爱群、李霄翔 |
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 |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程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团队、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团队、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电工电子实践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道路与桥梁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3月,学校设有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7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工程学位居ESI世界前万分之一行列,居全球第17位,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位居ESI世界前千分之一行列,其中计算机科学位居全球第9位。
重点学科
“双一流”建设学科(12个):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不分设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艺术学、热能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结构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2个):哲学、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医学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17个):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
学位授予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3个):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统计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网络空间安全、马克思主义理论、力学、基础医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9个):哲学、中国史、 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
学科评估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东南大学共有31个学科参评,12个学科进入A类。评估结果是A+的学科5个、A的学科1个、A-的学科6个。东南大学获得A+的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八,位列江苏高校第一。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艺术学理论等五个学科评估结果为A+;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评估结果为A-。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一级学科 | 类别 | 一级学科 | 类别 |
---|
建筑学 | A+ | 土木工程 | A+ |
交通运输工程 | A+ | 生物医学工程 | A+ |
艺术学理论 | A+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A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A-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A-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A- | 城乡规划学 | A- |
风景园林学 | A-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A-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东南大学是教育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是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是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之一,是中国三所开设少年班高校之一。
截至2020年4月,东南大学共有2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有36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建有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建设项目 | 专业名称 |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 |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物流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法学、医学影像学、网络空间安全 |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3个) | 建筑学、城市规划、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方向)、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方向)、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医学影像学 |
国家精品课程(40门) | 数字信号处理、微机系统与接口、电工电子实践课程、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大学英语、信号与系统、机械设计、大学语文、交通规划、大学物理(工科)、大学体育、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实验(工科)、筑结构设计、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机械制造实习、电机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综合电子系统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工程合同管理、电子电路基础、唐宋诗词鉴赏、建筑设计、双语物理导论、土木工程施工、数字系统课程设计、传感器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8个) | 电子电工实验中心、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道路交通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信息与电子专业实验中心等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2个) | 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吴健雄学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强化创新实践的工程人才培养实验区、机械动力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土建类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交通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电子信息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医工结合长学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研究型大学控制类工程师创新培养实验区、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实验区 |
教学成果
2018年,东南大学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获奖总数并列全国第三。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15家试点和22家首批授牌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截至2015年1月,建有创新创业载体达20余万平方米,在园企业300余家,毕业企业1000余家,已成功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牛旅游网、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4月,东南大学已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
2017年,东南大学发起成立了“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是中国与英国合作建立的第一个以工程教育与研究为特色的大学联盟,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伯明翰大学、剑桥大学、卡迪夫大学、利兹大学、利物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诺丁汉大学和华威大学等9所英国高校加入联盟。
学校还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建立了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中外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雷恩一大合作建立了东南大学—雷恩一大研究生学院。
社会评价
2021年9月,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
2021年9月2日,东南大学体育系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2011-2019年,东南大学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31项,其中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年来,学校参与了“探月计划”、“三峡工程”、“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北京副中心、港珠澳大桥、高铁技术、南极科考、南海造岛、无线充电等国家重大工程;2015年至2019年共牵头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项。2019年,东南大学科研经费到款28.3亿元,申请发明专利3001件,发明专利授权1783件,申请PCT专利1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列全国第三位。
科研成果获奖时间 | 获奖项目 | 获得奖项 |
---|
2019年 | 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9年 | 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测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9年 | 现代混凝土开裂风险评估与收缩裂缝控制关键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8年 | 新型微波超材料对空间波和表面等离激元波的自由调控或实时调控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18年 | 摩擦界面的声子传递理论与能量耗散模型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18年 | 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协同设计与智能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8年 | 土地调查监测空地一体化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7年 | 新型分子基铁电体的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17年 | 土木工程结构区域分布光纤传感与健康监测关键技术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7年 | 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的力觉感知与反馈技术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7年 | 工业智能超声检测理论与应用关键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东南大学图书馆藏纸本文献445万册,订购中外文纸本现刊3947种;中外文数据库平台139个(205个子库),电子图书358万册,电子期刊8万余种,电子学位论文1105万篇。此外,还拥有李国鼎、田原捐赠、南京工学院教材等特色收藏。
学术期刊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英国《科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数据库收录。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英国《科学文摘》等7家国际数据库收录。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2006-2014年连获5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08-2011年连获4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2008年被中信所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8、2011、2014和2017年被中信所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2017年连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2012年入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年获首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报刊奖,2015年入选2014年江苏十强科技期刊,2016年入选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于2010年和2012年获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6年入选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办于1999年,是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前身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学报由教育部主管、东南大学主办,为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年来,该刊一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元数据网》全文收录,同时被《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2000年在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获“执行优秀奖”。
科研基地
截至2020年4月,东南大学共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1个国家级文科智库、2个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类别 | 名称 |
---|
国家实验室(1个) | 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
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 |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 |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 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 实验室 |
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 |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 国家专业实验室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 |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 |
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水声X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微惯性仪表X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
其他部委实验室(1个) | 国土资源部土地实地调查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 --- |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2个) | 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分子影象与功能影象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远程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传感网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 |
|
江苏省先进金属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网络群体智能重点实验室 |
类别 | 名称 |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个) | 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光传感通信综合网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5个) |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新型光源技术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射频电路集成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伺服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低碳型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 | 江苏省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数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光通信器件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伺服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光电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 |
江苏省信息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江苏省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江苏省现代混凝土耐久性评估与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
江苏省级重点高端智库(1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
新型科研机构(1个):丘成桐中心
其它科研机构(部分):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 医学影像与精确诊治技术研究中心、先进材料研究中心、电子系统可靠性研究所/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所 、电光源研究中心、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伽利略系统欧亚(中国)教育与应用开发中心、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研究中心、先进光子学中心、太赫兹研究所、旅游与景观研究所、建筑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AMS研究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南京通信技术研究院、智能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
国际研讨会
2022年3月26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举行期间,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承办的“美式人权观及其对全球人权治理的危害”国际研讨会“云上边会”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召开。来自亚洲国家的12位专家学者围绕“美式片面的人权观及其体现”“全球人权治理与人权理论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东南大学党委书记、人权研究院院长左惟表示,应该坚持全人类在人权问题上取得的共识,坚持在人权问题上采取普遍、客观的态度,坚持多边主义,促进建设性对话、国际团结与合作,坚定捍卫全球人权治理上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