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Fujian Normal University),坐落于中国东南名城——福州市,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高校,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入选国家“2011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福建省重点建设三所高水平大学之一、面向东南亚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培训基地、国家单独招收台湾学生试点学校、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学校。
学校为中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前身是1907年由清朝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叶圣陶、郭绍虞、董作宾、林兰英、郑作新、黄维垣、唐仲璋、唐崇惕、姚建年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曾在学校任教。
截至2020年5月,学校本部有旗山、仓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4000亩;有1800多名专任教师,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59.0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0.01%;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设有本科专业87个(2020年招生专业77个);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3万多人,各类研究生7000多人。
院系概况
截至2019年4月,校本部辖22个学院,开办本科专业87个,其中师范类19个(其中4个专业同时招收非师范类学生),形成了文、史、哲、理、工、教、经、法、管、农、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教学系部 | 专业名称 |
---|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 教育学(师范)、教育技术学(师范)、学前教育(师范)、小学教育(师范) |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心理学(师范)、应用心理学(师范) |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 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 |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含师范、非师范)、秘书学、文化产业管理 |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 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 |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含师范、非师范)、日语、翻译 |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 历史学(师范)、图书馆学、档案学、社会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政治学与行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行政管理 |
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
| 体育教育(师范)、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 |
| 美术学(师范)、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服装与服装设计 |
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含师范、非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统计学、软件工程、软件工程(闽台合作办学)、数字媒体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 |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 | 物理学(师范)、材料物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
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 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 |
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地理科学(含师范、非师范)、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生态学 |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师范)、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 |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师范)、汉语言(招收留学生)、网络工程(中日合作办学)、数字媒体技术(中日合作办学) |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独立学院) | 经济与法学系、国际商学系、管理学系、信息技术系、文化产业系、外语系 |
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5月,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7项。26部教材入选国家级重点规划建设教材。先后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8门次,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项目)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卓越教师教育计划1项,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国家人才培养基地4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思政课教师教学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各1个。学生在“挑战杯”等国家级赛事中屡获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高峰学科9个、高原学科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9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教育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有3个学科进入A类、12个学科进入B类,A类学科数、AB类学科数均位居福建省属高校第1位,A类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45位。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理论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化学、世界史、地理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理论 、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
国家重点学科(1个):中国现当代文学
福建省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3个):海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工业微生物育种与发酵代谢调控技术、信息及能源新材料工程与技术
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9个):中国语言文学、体育学、理论经济学、音乐与舞蹈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美术学
省级重点学科(26个):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