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简称“民大”,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坐落于中国“绿城”南宁市,是首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百校工程”、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基地”(小语种人才基地),国家“863计划”、“973计划”承担高校、“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东盟国家汉语人才培训中心”、“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项目”、“孔子学院奖学金学生接收院校”,入选《环球人文地理》中国九所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大学之一,是“十二五”时期广西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创办于1952年,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改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截至2020年11月,学校有相思湖校区、思源湖校区和武鸣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600亩,校园建筑面积887298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4.23亿元,图书馆藏书187.89万册,电子图书723.76万册;设有24个学院,开办82个本科专业,16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3个类别的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有教职工2343人,有全日制在校生24540人,其中研究生3045人,留学生59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47%以上,涵盖壮、汉、苗、瑶、侗等52个民族。
院系概况
截至2017年1月,学校设有26个学院,开办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77个,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
学科门类 | 专业名称 | 授予学位 | 所在学院 |
---|
经济学 | 税收学 | 经济学学士 | 商学院 |
金融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法学 | 法学 | 法学学士 | 法学院 |
知识产权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法学学士 |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
中国共产党历史 |
社会学 | 法学学士 |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社会工作 |
人类学 |
民族学 |
教育学 | 体育教育 | 教育学学士 |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文学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学士 | 文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编辑出版学 |
英语 | 文学学士 | 外国语学院 |
法语 |
印度尼西亚语 |
柬埔寨语 |
老挝语 |
缅甸语 |
马来语 |
泰语 |
越南语 |
历史学 | 历史学 | 历史学学士 | 民社学院 |
理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学士 | 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物理学 |
化学 | 理学学士 | 化学化工学院 |
应用化学 |
海洋科学 | 理学学士 | 海洋科学学院 |
生物技术 |
应用心理学 | 理学学士 | 教育科学学院 |
工学 | 金属材料工程 | 工学学士 | 理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工学学士 | 化学化工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学士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 |
自动化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软件工程 | 工学学士 | 软件学院 |
网络工程 |
物联网工程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学士 | 化学化工学院 |
制药工程 |
环境工程 |
管理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学士 | 软件学院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商学院 |
电子商务 |
市场营销 |
会计学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管理学院 |
人力资源管理 |
公共事业管理 |
行政管理 |
档案学 |
旅游管理 |
艺术学 | | 艺术学学士 | 艺术学院 |
|
|
|
|
|
|
|
|
|
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共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3个类别的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82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建成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政治学、法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史、公共管理、体育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翻译硕士、国际商务硕士、教育硕士
图书情报、工程(两个领域:化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旅游管理、文物与博物馆、体育
自治区重点学科:亚非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计算数学等省部级重点学科24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非通用语种群(越南语、泰国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尼语6个语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言文学)、民族学、档案学、对外汉语
专业获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越南语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2019年: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英语、泰语、越南语(5个)。
2020年: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翻译、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行政管理(8个)。
国家民委重点一级学科(4个)
人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政治学
广西一流本科专业(15个)
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体育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应用化学、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会计学、行政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
中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位次百分位 |
---|
1 | 10608 | 广西民族大学 | 0304 | 民族学 | B | 20%~30% |
2 | 10608 | 广西民族大学 | 0501 | 中国语言文学 | B- | 30%~40% |
3 | 10608 | 广西民族大学 | 0502 | 外国语言文学 | B- | 30%~40% |
4 | 10608 | 广西民族大学 | 0712 | 科学技术史 | C+ | 40%~50% |
5 | 10608 | 广西民族大学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C | 50%~60% |
6 | 10608 | 广西民族大学 | 0302 | 政治学 | C- | 60%~70% |
7 | 10608 | 广西民族大学 | 0701 | 数学 | C- | 60%~70% |
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广西民族大学)基地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广西重点教学实验中心5个,广西重点教学实验中心5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项,立项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门,自治区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2门,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2门;自治区级优质专业12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项目11项,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2009年以来,承担国家民委教改项目11项,自治区级教改项目109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5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91项,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9项。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基地
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东盟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写作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精品课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档案管理学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古代汉语、老挝语精读、有机化学、理论力学、档案管理学、中国文化史、民间文学、越南语口语、运动解剖学、电子文件管理、分析化学、美学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现代壮语、化工原理、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离散数学、国际贸易实务、文学概论、中国历史地理学
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教育学、公共心理学
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年:老挝语口语、光影艺术:电影中的物理科学、广西特色产业木薯制乙醇蒸馏工段虚拟仿真实验、档案学概论、公共伦理学、高等代数、视听语言、国际贸易实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泰语语音、计算机导论与程序设计基础、财务管理、国际结算、成本会计、越南语口语Ⅰ、大学生创新训练(16门)。
研究机构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区域研究中心(培育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含培育建设单位)6个,广西科学实验(研究)中心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11个,广西高校校企校地共建创新平台8个,自治区“八桂学者”科技创新平台2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3个。
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教育部区域研究中心(培育中心):东盟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基地
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广西林产化学品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混杂计算与集成电路设计分析重点实验室
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名单不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法与区域治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科学实验(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广西高校化学与生物转化过程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摩擦材料研究所、壮学研究中心、瑶学研究中心、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科技史研究室、民族研究中心、华南与东南亚民族研究基地、壮侗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基地、中国华南与东南亚民族研究创新基地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5月,学校先后与17个国家、地区的137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印尼丹戎布拉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是首批“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基地”、“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旅游人才培训教育基地”、“东盟国家汉语人才培训中心”、“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项目”执行学校、“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高校”、“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考点”、“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考试点”、“孔子学院奖学金生接收院校”和“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培训和选拔院校;泰国教育部在学校建立了泰语水平测试点。累计培养外国留学生1.2万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副总理范加谦、泰王国诗琳通公主、老挝总理波松及国会主席巴妮·雅陶都等东盟国家政要都曾来校参观访问。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中国百强报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等荣誉称号;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2年入选),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工程入选期刊(2004、2006年);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荣获《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3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2004年被美国《爱西斯》(ISIS)(国际科技史权威文摘)、德国《数学文摘》收录;2004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评比“二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07年荣获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十佳自然科学期刊和“名栏”奖;2011年在第二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A-)”。
馆藏资源
根据2015年12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图书馆拥有馆藏纸质文献总量150万多册,电子图书68万种,全文电子期刊近5万种,形成了涵盖文理各学科,同时又以民族学、广西少数民族文献、地方文献、外国语非通用语资料为特色的能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藏书体系。
已建立起约100万册的书刊机读目录数据库。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方面,建有东盟文献、壮侗语族文献、壮学文献、亚非语言文献全文资源库以及教学主干课程参考书、学位论文、中学语文教学法等多种特色馆藏数据库。已与国内200多家图书出版单位、图书馆积极参与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