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Guizhou University),简称“贵大”,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共建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孔子学院奖学金院校、教育部“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贵州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中西部高校联盟成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并成为教育部在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14所高水平大学之一,由浙江大学对口支援。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贵州大学”校名。1997年8月,与贵州农学院等院校合并。2004年8月,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
截至2019年3月,贵州大学占地面积4646亩,下设40个学院,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有在职教职工3940人,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33064人、独立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8880人、研究生11925人。
院系设置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设有40个学院、有137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
学院 | 系、部、专业 |
二级学院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中文系、新闻系、大学语文教学部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哲学系 |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 历史系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系、商务英语系、翻译系、日语系、大学外语教学部、缅甸语系(缅甸语) |
美术学院 | 美术系、设计系、雕塑系 |
音乐学院 | |
法学院 | 法学、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 |
经济学院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公共管理系、经济与国际贸易系、金融与财政系 |
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系、财务会计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农林经济管理系、MBA教育中心、EDP教育中心、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
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 旅游管理 |
公共管理学院 | 公共管理、社会学、政治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形势与政策和贵州省情教研室、遵义红色文化研究院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专业教研室、公共体育教研室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系、计算科学系、统计学系、公共数学部、预科生部 |
物理学院 |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系、食品系、制药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系、信息系、软件工程系 |
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科学系、通信工程系 |
机械工程学院 | 工业设计系、机械制造系、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工程图学教研室、机械基础教研室、机械电子系、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系 |
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工程与管理、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 |
土木工程学院 | 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地下工程系、水利水电系、给水排水工程系、建筑系、城市规划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学、城市规划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冶金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物理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化学系、化学工程系、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矿业学院 | 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矿物资源工程 |
林学院 | 林学系、园林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系 |
动物科学学院 | 动物科学系、动物医学系、水产养殖系、草业科学系 |
药学院 | 制药工程、药物化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
国际教育学院 | 汉语教学、孔子学院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地球科学系、勘查技术与地质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水文与地下水工程系 |
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 | 酿酒与生物工程、系食品科学系 |
农学院 | 农学系、园艺系、农业资源与环境系、植保系 |
烟草学院 | 烟草科学、烟草工程 |
茶学院 | 茶生物学系、茶叶工程系、茶文化系 |
医学院 | 护理学 |
阳明学院 | 本科通识教育教学部门 |
人民武装学院 | 基础部、信息工程系、国防社会系、国防教育系、国防体育系、人民武装指挥系 |
继续教育学院 | 贵州省企业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三农培训中心、职业培训中心 |
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3月,贵州大学有1个农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211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学科5个,“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2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9个,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3个国家重大项目博士后工作站。
截至2018年3月,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学科覆盖了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及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有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法律硕士(含法学、非法学)、工商管理硕士(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硕士、林业硕士、兽医硕士、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金融硕士、社会工作硕士、艺术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应用统计硕士、体育硕士、新闻与传播、工程管理硕士等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合作培养中加合作项目管理硕士,并被授权开展高校教师和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工作。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植物保护、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林学、地质学、数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植物保护
重点学科:略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植物保护、哲学、法学、化学、土木工程、作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林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软件工程、生态学、统计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草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承担各类教学改革项目,拥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一类特色专业9个、二类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示范性专业17个,另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
机械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何林)、昆虫学教学团队(金道超)
国家级精品课程
液气压传动与控制、矿物加工学
特色专业
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汉语言文学、自动化、林学、冶金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哲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教育部二类特色专业:采矿工程、植物保护
贵州省特色专业:哲学、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生物工程、水产养殖、社会工作、农业资源与环境。
贵州省示范性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汉语言文学、自动化、林学、经济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物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植物保护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贵州大学农业生物实验教学中心
对外交流
截至2014年3月,学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美国普莱斯比学院建立了孔子学院。此外,学校在IAUP(国际大学校长联盟)、AUAP(亚太大学联盟)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以来,学校承办和协办了6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学校是浙江大学对口帮扶高校,与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等7所中西部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贵州省9个市、州,20余个县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瓮福集团、茅台集团、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奇瑞万达公司等一批企业开展合作,实施了“博士科技兴村行动计划”、“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和“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并有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2019年,贵州大学与英国林肯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贵州大学与美国西卡罗莱纳大学合作举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科研机构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9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和示范点19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和示范基地10个。
学校尤其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和服务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有白酒研究院、国际民间艺术研究院、民族学研究院(中国苗学研究院)、喀斯特地貌博物馆、西部少数民族博物馆、阳明文化研究院、东盟研究院、长征文化研究院、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院和西部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图书馆藏
根据2015年1月图书馆官网,图书馆有纸质藏书310万册,电子图书191万册,中外文数据库42个。在丰富纸质文献资料的同时,图书馆积极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拥有较为丰富的电子图书资源及各类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43个(包含CNKI、维普、万方等中文全文数据库,以及ACS、EI、IEL、Sage、Springer、Wiley等外文全文数据库),初步形成了印刷型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收藏结构合理、应用广泛的馆藏布局。
图书馆内有线网络信息节点600多个,无线网络信息节点覆盖图书馆各个阅览区域。拥有各类型专用服务器16台、容量达46TB的磁盘阵列系统和6个数字资源镜像站,各类信息终端500余台。